买大小单双的平台富翁有哪些

巴巴罗萨计划的诞生与演变
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41    点击次数:90

希特勒对苏联的敌意根植于其反共意识形态与种族主义信条。

早在《我的奋斗》中,他便将斯拉夫人贬为"劣等民族",视共产主义为"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"的毒瘤。

1940年6月26日,苏联突然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,这一行动成为点燃战火的导火索。苏联红军的前沿部署使普罗耶什蒂油田——德国战时经济85%的石油命脉——暴露在苏军轰炸机半径内,柏林高层陷入战略焦虑。

与此同时,英美苏三国反德同盟的雏形初现:美国于6月23日向英国输送首批军火,苏联则通过《苏德贸易协定》秘密获取德国军工技术。希特勒在7月16日的统帅部会议上断言:"英国的抵抗建立在美苏参战的幻想之上,必须通过摧毁苏联断绝其希望。"

7月21日,希特勒授意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启动对苏作战研究。

第18集团军参谋长埃里希·马尔克斯中将受命在四周内完成首份作战草案。这位参加过坦能堡战役的老将,在8月5日提交的《东方作战构想》中提出双钳攻势:北方集群沿波罗的海直扑列宁格勒,中央集群突破明斯克-斯摩棱斯克走廊剑指莫斯科,南方集群则从波兰南部与罗马尼亚两路夹击基辅。

马尔克斯预判苏军主力将集结于莫斯科周边,建议在此进行战略决战,为此需投入147个师(含24个装甲师),以装甲矛头实施纵深突破。

陆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罗斯堡中校对该方案进行了关键修正。

他将主攻方向调整为三路突击,增设北方集团军群专攻波罗的海沿岸,同时强调中央集团军群需在夺取斯摩棱斯克后暂停攻势,等待北方集群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。

这一调整反映了德军高层对苏联战略纵深的担忧——他们清醒认识到,单凭中路突击可能陷入类似拿破仑1812年的困境。

1940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,德军在措森总参谋部大本营举行大规模兵棋推演。沙盘上的模拟暴露出后勤短板:东欧的泥泞道路可能使装甲部队日推进速度从法国的40公里骤降至20公里。

12月5日,哈尔德向希特勒汇报时特别强调:"必须在前沿部署30个装甲师作为突击先锋,每个装甲军需配备两个摩托化步兵师保障侧翼。"

希特勒在此基础上补充战略目标:不仅要歼灭红军主力,还要夺取乌克兰粮仓与高加索油田,为此批准组建南方集团军群罗马尼亚战役集群。

12月18日,第21号指令《巴巴罗萨方案》正式签发。这份由凯特尔元帅亲自润色的文件,要求德军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部署,以"闪电战摧毁苏联西部军力,建立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至伏尔加河的东方防线"。

为达成突然性,指令明确规定:"所有准备行动必须伪装成对英作战的佯动,包括在英吉利海峡沿岸保留25个虚设师级司令部。"

至1941年1月31日,布劳希奇元帅签发《巴巴罗萨作战预令》,细化三大集团军群的任务:

- 北方集团军群(勒布元帅指挥):下辖第16、18集团军,第4装甲集群(霍普纳上将),共29个师。主攻波罗的海沿岸,与芬兰军队会师列宁格勒。

- 中央集团军群(博克元帅指挥):包含第4、9集团军,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与霍特第3装甲集群,共50个师。沿明斯克-斯摩棱斯克走廊实施双重包围,直取莫斯科。

- 南方集团军群(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):辖第6、11、17集团军,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,以及罗马尼亚第3、4集团军,共57个师。目标夺取基辅,控制第聂伯河渡口。

德军参谋部的情报严重低估了苏联战争潜力:他们统计苏军仅有150个师(实际为303个),忽视T-34坦克与喀秋莎火箭炮的存在。更致命的是,希特勒坚持同时夺取列宁格勒、莫斯科与基辅三大目标,导致兵力分散。

当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15分,300万德军跨过边境时,这场豪赌已然埋下失败的伏笔——德国参谋军官们随身携带的作战地图上,标注的最终目标线竟距离柏林2200公里,远超闪电战的有效半径。